鄭老師講古-莊子《第一講》
莊子內七篇字數不多,但是修行的路漫長,「逍遙遊」重在「修境」,「齊物論」重在「修思」,「養生」主「修心」,「人間世」是「修身」,「德充符」為「修德」,「大宗師」是「修性」,「應帝王」在「修業」。我們會發現,可以從文學和哲學兩個角度去分析,我們生活中遇到的幾乎所有問題,在莊子中都有回答。
有一位著名的美學家,研究比較文學的學者叫葉維廉,他在一篇文章中說:「道家的道是什麼呢?它是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相應和、相互感通,相互交流的一種境界。」,那我們講莊子從哪裡開始呢,當然從逍遙遊。所以我們第一講要講的就是逍遙遊。
在講逍遙遊的這個文本之前,先跟大家分享的是逍遙遊這一篇在中國歷史上到底產生了什麼影響,為什麼我們平時經常說「逍遙、逍遙」。「逍遙」這個詞到今天還是一個很流行的詞,金庸《天龍八部》裡有個逍遙派,溫兆倫唱了首歌叫「樂逍遙」,仙劍奇俠傳裡有個李逍遙,今天有很多人也會說「我活得很逍遙」,那麼你活的是哪一種「逍遙」?逍遙是什麼樣的一種「遊」?是遊玩嗎?是遊戲嗎?可能都不是,我們用通俗的話說,它是一種「遊心」。這兩個字大家會認,但是理解起來是非常難的,我把它概括一下,其實逍遙遊在今天對我們有三個方面的影響,是自古到今影響了中國人的人格和中國的文化。
第一個,我把它叫做「生動有趣的靈魂」。我們今天網路有一句語言大家可能都聽說過,叫「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而莊子他就是一個特別有趣的人。
楚威王邀請他去做官的時候,他沒有直接拒絕,而是說「我要寧願做在爛泥裡遊來遊去的烏龜,也不願意被你們供在那兒當官」,因為那是一個亂世,他當官要同流合汙。他覺得這樣是改變了自己的志向,所以莊子本身就是個有趣的人,他不僅可以夢到蝴蝶,不僅可以夢到和骷髏對話,他還可以想像出自己的手臂變成了彈弓去打鳥吃,在莊子的眼中,馬不是用來騎的,而是應該在山上跑的,在莊子的眼中,那些奇醜無比的人都是可以粉絲過萬的,所以在莊子的世界中可以說無人不有趣,無事不有趣。
莊子同時也把「有趣」和他的情感深深的結合在一起。比如說我們都知道他的老朋友惠施,他跟惠施辯論的時候都非常有趣,經常吐槽到惠施無話可說,他會說:「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一下子惠施就無語了,他把他的精神性思維與他有趣的風格聯繫在一起。
「靈魂的生動有趣」,我們用通俗的話說,其實就是「不裝」,他很自然、很真實,可是我們身邊一定會圍繞著很多特別能裝的人,而一旦「裝」,我們就會變得無趣,特別枯燥,那麼我們身邊都是充斥這樣人的時候,我們就會很困惑,因為,哪一句話是真實的?哪一個人說的是真實的?我們幾乎無從判斷,那整個這個社會的關係也會變得很無趣。
我們在古代可以看到陶淵明、蘇軾、八大山人,一直到曹雪芹等等,他們崇尚自然的人格上,還有一種「反叛」的精神,這個就像是現代的魯迅、當代的李敖了,這些人身上的都有一種自然灑脫,落拓不羈,同時有一種叛逆性,還有一種天真,他們不僅不裝,而且是對整個對時代有所回應。這是莊子留給我們的第一筆財富。
那麼第二筆財富呢,我把它叫做「追求自由的精神」。「自由」這詞大家都不陌生,這個自由是包括各個方面的自由,這種追求自由的精神在整個道家中是很重要的,莊子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代表。
這種自由精神在古代,比如魏晉時期就特別明顯,體現在竹林七賢的身上,這種自由包括對一些不合理情況和事物的反抗,也包括對自己所熱愛的堅持,還包括衝破禮教的真性情流露。這些在魏晉人身上還形成了中國文化的一道獨特的風景。比如說阮籍,我們知道他特別愛喝酒,歷史上對他的描述說,阮籍「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痛哭而反。」就是自己開著車跑著跑著,有路就走,也不看導航,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要到什麼地方去,說明他的人生很困頓。他到了一個沒有路、沒有人煙的地方,總還是得回家,只能向後轉回來,「痛哭而反」,他痛哭什麼?他是在痛哭著他的人生沒有前去的道路了啊!
所以他們那一代人會把自己精神上的這種困惑,和在現實中的困頓,用一種非常詩意的方式去連結並且表達,這就是一種對莊子自由精神的書寫,他們那群人每個都是這樣,嵇康也是這樣,我們知道嵇康也是為了他的自由,年紀輕輕就去世了,他受鍾會讒言所害,被司馬昭殺了。嵇康的自由精神可以從他詩句中「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遊心太玄」裡看出他高遠的追求,可是在現實中又會有矛盾,所以他們為自由,那是拼盡一生的力量,也是付出了非常沉重的代價。這種自由的精神,都是從道家裡面吸取來的,這個我會把它作為整個莊子精神的第二個脈絡。
第三個呢,講莊子那就一定要講「逍遙」的最高精神境界,就是「超越功名的境界」。「功名」二字是我們普通人追求最多的東西,可是莊子他恰恰是用一種超越的心去對待,他在那樣一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從官場仕途中沒有辦法去完全實現自己的理想,於是他就斷然放棄了。
那麼「超越功名」體現在哪裡呢,哲學家馮友蘭先生說,我們的人生有四種境界,第一種是原始自然的「自然境界」,也就是茹毛飲血的時代那種原始的境界,是弱肉強食,生物性競爭的生活。
到第二個階段,叫「功利境界」,就是所有的人的追求都為一個「利」字,這個在法家身上很明顯,韓非子就認為我們人和人之間「交相利」,這個「利」是唯一重要的東西,他甚至認為父母跟孩子之間都是靠利益關係建立起來的結構,例如你生了好幾個孩子,為什麼特別喜歡某個孩子呢?因為這個孩子長得帥,因為這個孩子聰明,因為他長大能光宗耀祖。所以這個是屬於「功利境界」,凡是損害我利益的,我一概不做,但是我做的事情一定是對我有好處的。
第三個境界就更高一點,叫「道德境界」,儒家的「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就是這樣的東西,認為這是人生中最珍貴的,而其實功名利祿仍然都還在這三不朽之中能夠得到,所以儒家還是有一個功利之心的,只不過儒家的修行比較高,到達君子、到達聖人,他就可以超越功名,在道德上有所成就了。
我們最後一個境界是什麼呢,這個境界呢,叫「天地境界」, 而天地境界就是道家的「至人」、「真人」、「神人」,其實就是所謂的「超人」,他們所達到的那個境界是「與天為一」,這是天地境界,他們更多看到的是自己跟整個宇宙的關係,不只是眼睛盯著看那個功名利祿,而是更關注所做的事情是否符合「道」。
有一個世界五百強公司的創辦人,著名的企業家叫稻盛和夫,他寫了一本書,叫「活法」,他說「我所有做的事情都是向宇宙中最高的善致敬。」一個企業家都能講出這樣的話,他說的話是什麼意思呢?在物質達到一定滿足程度的時候,人應該想的是什麼呢,是你為整個宇宙做了什麼,你做的事情是否符合天道,而不是一味的去追逐物欲而犧牲了其他人的利益,所以他在這個地方向宇宙深處至高的那個道致敬,也就是我們道家精神說到「上善若水」,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樣。「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對一切東西都有好處,我們都要從水裡面吸收我們的能量,但是水自己卻與世無爭,這讓稻盛和夫體會也超越,讓他已經不再停留在與別的企業追求競爭了,所以這是他境界比較高的地方。
讀莊子,不是光去把古文讀成白話,也不是看看故事,而是要讀完之後能夠知道整個莊子逍遙的精神跟我們當代的契合點在哪裡?我們現在要用什麼角度去看他?莊子的思想和我們現在的心理狀態能有什麼共鳴和啟發?所以讓我們思考一下,逍遙遊一開始說的「鯤鵬展翅」,想像一下當大鵬飛起到達九萬里高空的時候,他孤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