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人豪老師專欄
鄭老師講古-莊子《第十一講》

鄭老師講古-莊子《第十一講》

我們現在回過頭來再看一開頭說的「吾喪我」,這個是莊子特別重要的一個概念,我們專門來聊聊這個。

一開始南郭子綦「隱几而坐,仰天而噓」,几就是一個矮桌,他坐在一個矮桌後面,抬著頭長長的吐氣,「嗒焉似喪其耦。」,「嗒焉」就是渾身解脫的樣子,你想一想特別放鬆的時候,往沙發上來了個葛優躺、往那裡一癱,就是那種感覺。當然南郭子綦他的氣質很好,他不是像一灘爛泥那樣爛在那裡。

「似喪其耦」這四個字逐字解釋的話比較難理解,「喪」是「失去、沒有」的意思,而「耦」是「雙、二、一對」的意思,「似喪其耦」用白話文說是「好像沒有什麼是他的對面」、「似乎失去了他的對立面」,這是一種思維方式,就是我們是「主體」,我們身邊的一切物都是「客體」,我們每天都要跟所有的物相處,就形成了主客體的相對關係,我的對立面是人、或是桌子椅子、茶壺茶杯….都是我們的對象,那麼我們主體就是subject,我們的對象的就是object,我們必須有這個「對象-object」來相對的劃分、確立「我」這個「主體-subject」,這個叫「對象化思維」。

我們想問題一定會想對立面,可是南郭子綦功夫就高了,他忘掉了自己對面還有誰,至少當時人就在他身邊的顏成子游他就視若無睹了。顏成子游是他的學生,古代當學生不僅要跟師父學習,還要跟著他修身,還要做家事雜物,每天都要跟著師父,所以這個學生在旁邊看到了師父的樣子,就大加讚揚,他說:「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几者,非昔之隱几者也。」,意思是:「老師啊。身體要做到如同槁木一樣如如不動還能理解怎麼做到,而您是怎麼做到連心都像是死灰一般平靜沒有起伏的呢?實在是太神奇了!今天坐在矮桌子後面的老師您,和以前坐在桌子後面的老師,已經完全不是同一個層次了呢!」南郭子綦說:「你的問很好,這是一個非常高深的問題….」,然後南郭子綦就開始跟顏成子游討論起了天籟、地籟、人籟的問題了。

我們剛才講過,這個天籟其實就是老子所指的那個「道」,它是一個發出者、一個原動力,是萬物個性的一個賦予者,那麼南郭子綦的意思是說:「你知道天籟是什麼嗎?你都不知道那個根本性的、賦予我們力量的那個造物主是什麼,我哪裡知道我為什麼會達到身心合一呀?我哪裡知道我會忘了對象啊?」。其實他要表達的是「我這個練功夫的境界,完全跟外物合一、完全跟宇宙合一,一而不二,所以就沒有一個對立面了」。

我們可以把它這時候的這個狀態,叫做「非對象化思維」,就是他沒有這個對立面了,沒有主客體的區別和預設立場了。這個「非對象化思維」在著重科學思考架構下的西方世界,他們習慣的是二元性思考,也容易理解「對象化思維」的概念,甚至近代以來,受西方思考模式影響深刻的我們而言,要講述起來就很困難。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裡拼命的講,就是在講這「非對象化的思維」,也就是不把一切二分的去看待。二元論看問題總是對立,我跟你是對立的、主體跟客體是對立的、天和地是對立的、人和天是對立的、男和女是對立的、陰和陽是對立的…..你一但以二元對立的觀點去看這個世界的話,處處都是矛盾。而南郭子綦這裡表現的就是「身心不二」,身心都不對立,首先是這一層含義。所以是「形神俱忘」,我的身心之間不對立,而且我可以忘掉身體、忘掉心,忘掉一切跟我對立的東西,這就是下面講的「吾喪我」,「吾」是一個虛的一個主語,就是指我,「喪」就是失去的意思,「吾喪我」就是「我失去了我」,而這是什麼意思呢?後邊那個「我」其實是指「一切跟我對立的」以及「和一切存在著對立關係的那個我」,而前面「吾」的那個「我」呢是一個虛指,其實是在講「我」,但當「我」不和任何事物有對立關係時,那個「我」也已經已經不是「我」了,所以用個「吾」只是來虛指、只是為了把這句話講完全。所以他的意思是說「我把一切跟我對立的忘掉了,連把我自身也忘掉了」,這個就叫「身心俱忘」,簡單來說的話,就是「身心兩忘」,這叫做「吾喪我」。

我們再回到前面來看一下,什麼樣叫做「非對象化思維」呢?什麼樣叫做「打破一切對立」呢?什麼樣叫「我們忘了對立的那個東西」呢?舉個例子大家就知道了,據說宋代有一個女尼,寫了一首詩叫「女尼悟道詩」,這個詩的名字有的說是「尋春」,有的說是「梅花」,有的就直接以「悟道詩」為名,詩是這麼說的:「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隴頭雲;歸來笑撚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什麼意思呢?他說「我去尋找春天,春天在哪裡呀?春天在哪裡?我找來找去都找不著啊。」大家想像一下,當我們去問春天來臨了嗎?你應該會有一個標準的,比如迎春花開了沒有、水變暖了沒有、樹發芽了沒有…..對吧?我們會找一個標準,所以他就找著春天在哪裡,「芒鞋踏破龍頭雲」,就是走了一座山又一座山,把鞋子都踏破了好幾雙,還是沒找著春天,他回來了之後,「歸來笑拈梅花嗅」,到了自己的院子裡,突然發現梅花開了,他就摘了一枝梅花聞了一下,有點像佛祖拈花一笑,他是捻花一嗅,「春在枝頭已十分」,原來春天就在我的院子裡,為什麼到處去找春天呢?我的院子裡這梅花不正開了嗎,這不就是春天嗎!所以這個故事寫的是什麼呢?我們經常睡得迷糊時,找著眼鏡,找了半天,眼鏡還掛在臉上,是眼睛睡朦朧了,所以他是「在春天裡面找春天」,就像我們掛著眼鏡找眼鏡、拿著手機找手機,這就叫二分的思維、對象的思維,那麼「非對象化的思維」就是說「不二分的思維」,你要是了解到道家,尤其是莊子的這個思維方式,就會知道他很高妙了,因為不做二元對立的時候,才是天人合一的,你跟春天才是一體的,你在院子裡就感覺到了春天,你就是春天的一部分,不用去找,你找的話它就不是你的一部分,你和它就區分開了。

你看我們平時沒有人會說「我找找我的手在哪裡」、「我找一找我的眼睛在哪裡」、「我找一找我的嘴巴在哪裡」,沒有人會這樣找,因為它在你就不用找了,也不必找了,你找的話就變成跟它對立了,好像你的手、你的眼睛、你的嘴巴不是你,而是你身外之物了,所以能真正的「合一」,是一個非常微妙的道德境界。

這比較難說得清楚,再舉個生活中的例子你感受看看,比如說你騎車出去玩,然後你正在騎的時候忽然聞到了一陣花香,你聞到這個花香的時候感到「啊真香~沁人心脾~」完全沉醉在其中,你不會想太多、問太多,你就享受著騎車、感受到花香。可是你這時候突然開始思考「哎呀~這是什麼花這麼香呢?這香味哪來的?」然後你停下車,回頭去找,找到了一片油菜花田,喔~原來是油菜花的花香。
好,對不起,從你下車去尋找花,發現是油菜花,從這個地方開始,你已經在二元分立了,你已經不再與此情此景「合一」,因為你去尋找它,那和你沉浸在這一段香氣之中是不一樣的感受。所以這種非對象化的思維,或者說天人合一的思維,是更原初的一種體驗。像我們騎自行車也一樣,非對象化的思維是你跟你活動的一切融為一體,我們騎自行車的時候,人和車就是融為一體的,我們從來不會問我左腳應該怎麼放、右腳應該怎麼收,我這個腳應該怎麼蹬,你不會這麼想,可是如果你的自行車鏈條掉了,你立刻就會下車,這個時候變成二元了,你下車了,修一修鏈條,這個時候你跟車是二元的,車是你的一個對象,本來你騎著自行車,二者是合一的特別痛快,騎著車到郊外去玩,本來是合一的,所以在人生一些極致的體驗中,你跟這個物都是達到合一這樣的一種水準的。

又比如打球的時候,打到一個很高的境界那絕對是「有法而無法」,高明的選手他絕對不會想我左邊應該怎麼動、我右邊怎麼動、我要是多大的力氣、那個球來的時候我應該怎麼去迎接…..他不會這樣想的。其實一個技藝特別高的人為什麼要有法而無法,「有法」是他平時的訓練,他知道對手大概會怎麼出招。「無法」是說我不用再把它做一個對象去思考怎麼去應對,而是把這種經驗變成一種高明的手法,直接就把這個球給回擊,到這個境界,人跟球或這人跟球拍是合一的,讀過神鵰俠侶的朋友會知道獨孤求敗,他給楊過留下的那段文字中說了,到了後來,用什麼都能當成手中的劍,而那還不是最高境界,最後他終於「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因為對他而言,劍已經不是劍,劍就是他,他就是劍,這就是人劍合一了。

所以「對象化」和「非對象化」不是兩種思維,其實是一個過渡性的,我們從一個有對象變成無對象,那就是進入一個更高的境界了,像是有位畫家叫吳冠中,他受了中國傳統的一些水墨畫的影響,又到法國去學習,受到了一些現代的繪畫風格薰陶,他吸收且消化了這些藝術養分之後,所畫出來的江南水鄉等作品,影響了很多的後進,我也是畫水墨的,欣賞過他的原作,感到十分的佩服,你會發現吳冠中畫的那個江南水鄉就是從對象化到沒有對象的一個過程,他的家鄉在宜興,就是江南,他早期的畫比較「實」,你還是可以看到小橋流水、亭台樓閣的,可是慢慢的畫到後面,幾筆黑白,看來沒有把那個實際江南水鄉的樣子給畫出來,但寥寥數筆其實就是他對於家鄉的思念,是他意識深處對家鄉的記憶,雖不再有具體的一磚一瓦,可是卻讓你看到他背後的思鄉情結,最後變成人在畫中游,這種藝術境界就高明了。我們看到好些藝術大師都是這樣,在李奇茂過世不久之前,在國防大學應用藝術系的藝廊裡那次的展覽裡,也是有這種返璞歸真的味道出來,那已經不再是顯畫技,而是展現一個底氣了。

所以「吾喪我」是這樣一種方式,他其實是更高的一種思維的狀態,它揭示了我們跟天籟合一,那樣享受著這種原初性的感受,它也揭示了我們圓融無礙,跟任何事情都不隔閡的一種狀態。「吾喪我」是我喪失了我、我忘掉了我,我忘掉了我的形,我忘掉了我的心,我忘掉了與我對立的一切東西。我們現在是事事都忘不了,我們對這個「我」是強調得無以復加,大家不知道有沒有觀察過一個有趣的現象,我們今天什麼事都喜歡PO個FB、IG、twitter,發個LINE,這種社群媒體是一個很神奇的存在,他一方面是最大限度的彰顯了我們的存在感,把我們存在的一切好的東西給別人看,另一方面也把我們的虛榮心彰顯到了極致。我們總是選最美的圖,甚至很多人都是選P過的圖,我們總是選那個最美的、最光鮮亮麗的照片放上去,很少人會專門去展示生活中、人性中、性格中醜陋的東西,所以這個社群媒體就是刷存在感的一個最重要的地方。

我們今天流行刷存在感,跟今天講的「吾喪我」這個主題有關係,我們不僅無法忘掉「我」,而且要把「我」的存在感給刷出來,當我們PO文在FB、IG、推特時,我們要的這種存在感其實是一種虛的,因為他需要別人的認可,而一個人真正的存在感,恰恰是「吾喪我」的時候,我沒有把我突出出來,我就獲得了一個自我的感受、自我的認可,這種存在感才是一種更高級的存在感,看似忘掉,其實存在,而且我的存在是跟萬物圓融無礙的,跟宇宙完全合一的,這種存在感才是古代人做功夫要達到的,那種身心放鬆的存在感,因為當你在FB、IG表達這個存在感時,當別人不認可你,你反而會產生一種失落的情緒。這個對莊子而言是完全不存在的。

所以真正的存在感,是自己對自己的存在認可,而與他人毫無關係。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