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老師講古-莊子《第廿二講》
我們今天開始分享莊子內七篇的第三篇,就是「養生主」。 「主」就是「主要」的意思,「養生」就是「養性」,生者性也,不是身體的身,是生命的生,養生就是養性,養性就是養心,「養生主」在講養生的關鍵是什麼,也就是養性的關鍵是什麼、養心的關鍵是什麼。
養生主一開篇很有意思,我們讀書的時候都聽過這一句,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已有涯隨無涯殆矣。」,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義呢?
這個「知」,不是單純地表示和被理解為「知識」,所謂「知者,智也」,「智識」的範圍比「知識」大,其實這句話的意思是「用我們有限的生命去逐於外物」,,而注釋莊子的郭像說這裡所謂的「知」是「求名好勝」,是外在的功名、社會的評價,和求勝之心有關係,當然也包含了「知識」在內。作《莊子疏》的成玄英也說這個「求知」是「徇物無涯」,就是追逐外在的功名是沒有止境的,所以這個「知」其實代表了整個外物,包含著名、利等一切讓人執著的東西,後來有一位註疏者叫陸樹芝,他的解釋也非常有意思,他的說人心沒有滿足的時候,「富益求富,貴益求貴,治益求治,安益求安,聖益求聖,賢益求賢」,即使有了,還想要更進一步,什麼叫治和安呢,治就是治理,安就是安逸,怎麼治、怎麼安都不夠。賢能和聖人,都已經很賢能了還要更加的賢能,沒有滿足的時候,已經達到了聖人的美德了,還要繼續求更高標準的美德,所以陸樹芝說,這些就是反映了人心不足,就是一個貪念。
大家可以看到這裡的不管是富貴呀、功名啊、安逸呀,還是這個賢聖啊,其實有好有壞,莊子的意思是,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都沒有必要把整個生命都耗在上面,我們平常會以為你把整個生命耗在一些不好的東西上是不值得的,那麼莊子說,你認為好的東西,比如說安逸,誰不想要安逸?美名,誰不想要美名?賢能、才能,誰不要呢?但是也不用把整個生命耗在這些上面,所以莊子說的「知」是指一切萬物。那么生命是這麼有限,我們全部用來追逐萬物的話,很快就消耗殆盡了,「殆」是「危殆」的意思,就是危險,到達自己有知識,覺得自己已經有了很多東西的時候呢,「殆而已矣」!就是「你已經生命消耗殆盡了,已經很危險了」,就是這樣的意思。
那我們要怎麼去看待它?在所有追逐的外物裡,是包含知識的,我們可以先談一談知識,因為每一個人都在求知,從一上學開始,可能一生十幾年二十幾年都在求知中度過,我們常說有人讀書讀得太多了,結果被書讀了。什麼意思呢?就是你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頑固不化了,我們學的東西沒有真正的化為自己做人做事的方法和原則,而是純粹為了考試而獲得的知識,像我們在學校經常會看到一副對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無涯苦作舟」,我們都是在這樣的激勵下學習,前輩告訴我們知識的海洋是無窮無盡的,我們要刻苦的去求知,其實我們可能一讀了莊子就會發現,不對呀!這個知識是無窮的,我們可以去追求,但為什麼一定很苦呢?我們都是在這種苦的教育中長大的,所以古代有頭懸樑錐刺骨,那個很可怕,而到了現代也是苦哈哈的在學習,好像只要是學生,就會覺得自己的學習很苦。
論語學而篇是第一篇,第一句就談學習:「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他老人家說,「學習這件事情啊,你一邊學一邊用,這不是很快樂的事嗎?大多他們是搖頭說不快樂的,都讀到大學的學生都覺得學習不快樂,可見這個學習本身是多麼的有問題,所以其實學習本身它是件快樂的事,後來就被異化了,為什麼呢?習這個字上面是羽毛的羽,下邊是白的,其實是就是「日」,羽毛代表鳥,鳥每天日出就醒了,振翅而飛,所以勤勉叫「習」,而要飛就要兩隻翅膀一起拍動才飛得起來,所以「習」也有重複的含義,易經裡除了乾、坤二卦之外,第一個上下卦重複的卦是「坎」卦,而這「坎卦」,通常會代表性的加個「習」字,叫「習坎」,其實其他上下卦重複的卦也應該有這個習字,習震、習離…,就是重複的意思,所以「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的本意是「學到了的事物,能夠時時的拿來活用,那是多快樂的一件事啊!」,學習是突然領悟了一種技能,而且是可以實用的技能,在不斷熟能生巧的應用後,成為一種傍身的能力,其本身就是一件特別值得開心的事,像小孩子學自行車,我們自己小時候也有學自行車的經歷,先是由大人扶著,然後慢慢地大人不扶了,我們自己能騎個一小段,後來既不需要人扶,我們自己也能把握穩定了,可以騎得更遠就會開心的不得了,就是剛學會騎腳踏車那一刻,那個感受大家一定還能記得,那個是特別快樂的,因為你從來不會,到了會。
古希臘的哲人柏拉圖也說,「我們真正的求知,就是在知與不知之間的這個狀態。」那是特別美好的一個階段,在這個知與不知之間,我們是有好奇心的,我們的體驗是特別真切的,一個東西我一旦會了,其實就容易沒感覺了,剛拿到駕照很興奮,很喜歡開車,一段時間之後,要你開長途的車,你第一時間的念頭可能還沒上車就覺得累了。其實求知的樂趣,或者說學習的樂趣,這是在這個知與不知之間的那種好奇心。
我們現在學習不快樂,是因為很多東西提前塞給你了,這知識不再有渴望,不再有好奇心,就像幼兒園的時候把小學的知識學了,小學的時候把國中的知識學了,把一些知識提前灌輸給你,那你在學習還有什麼樂趣呢?在學的過程中,能夠有一個自己領悟的過程,學習才是快樂的,所以我們一直說填鴨式的教育一定不會是快樂的。
那麼莊子在這篇的第一段所講的這個,我們稍稍反思一下自己學習的經歷就會發現,有時我們的生命確實是耗費在學習上,而不是享受那個學習的快樂,所以如果用莊子的話說,我們對外物的求,不僅包括名利、求勝之心、能力,還在於你求知識,我們可能都受培根的一句話的影響,叫「知識就是力量」,其實培根說的「知識」跟我們學習的這個「知識」是有不同的,培根主要是從科技、技術,這種技術革命改變了人類歷史的角度,而孔子是從我們學習的快樂的角度而言的,如果我們學習感覺不快樂,那就是對外物的一種沒有必要的追逐,這個知識就被劃到外物的範疇之中了。
莊子對知識又怎麼看呢?分為兩種,第一種叫「真知」,第二叫「俗知」。 「真知」是說「有真人而後有真知」,這個是在大宗師篇,「真知」是對天道的領悟,是真正的知識,這個是我們的心跟萬物打通的時候,獲得的一種認知,這種知識呢,莊子在外物篇中也說叫「心徹為知」,徹是通徹明亮的意思,什麼樣的知識讓你感覺像一道光照過來,你的心一下子被點燃了,一下子亮了,那個才是真正的知識,莊子當然是不反對這種「知」的,他反對的是「俗知」,就是很機械的知識,死記硬背的知識,對我們的生活或許有用,但對生命質量沒有什麼用處的知識,這種知識填充得越多,越會對天性造成傷害,這是莊子講的第二層意思,就是對真知的訴求。
好,那麼我們接下來要看莊子的目的,莊子的目的當然在「養生」,也就是我們一開始講的,要養這個「天性」,我們要養自己的心,這個觀念其實是從老子來的,養生這個觀念,跟我們今天的,養生保健很不一樣,今天的養生保健更多的是像按摩呀、一些基本身體方面保養,他不會給你上一堂心靈的課,不會從精神層面去給你帶來保養。
所以莊子說的主要是指養心,為什麼說是來自老子呢?老子說,其實真正的養不在身體,反而身體恰恰是一種累贅,老子說:「惟吾有身,及其無身,何患之有?」,意思是我為什麼有很多的累贅、禍患呢?就是因為我有身體,每天都要伺候這個身體,如果我沒有這個身體的話,有什麼好憂慮的呢?
現實來說,對於身體健康的重視,當然是個基礎不能忽視,但是絕不是養的關鍵,在中醫的觀念裡講,其實一切病都從心上得來的,那不是身體本身的病,所以從老子開始他就認為,「貴大患若身」,就是你面對禍患,像面對你的這個身體一樣,有一點的傷痛你都感覺到恐懼。可見這個身體在人心目中的份量有多麼的重,而老子深一層的意思就是說,你越重視這個身體的話,就越養不好你的心。
我們之前說過莊子也有類似的意思,叫「外重者內拙」,你太注重一些形式上的事物,今天喝什麼茶、吃什麼樣的飯,各種維生素的搭配對不對,卡路里燃燒得夠不夠,近天走了幾步有沒有達標…然後整天去關注自己每一個身體部位…老子、莊子會說,這都走偏了,重要是你心靈的狀態是什麼。所以從老子開始就注重,在老子第十章,他就有講內心「能嬰兒乎?」,能不能像嬰兒一樣單純,那麼簡單,不去追逐太多外在的東西,那你的心才能養好。所以我們要從人的需要來看,例如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雅伯拉罕・馬斯洛提出,人有五種需要,五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生存」,就是吃喝,這個大家都滿足了,基本上也有了第二層次的安全感了。
第三個層次是「社交」,就是有友誼有感情,有一些群體生活的歸屬感,這個現代我們大家也都有了,尤其在互聯網發明了之後,大家通過各種方式聯繫、進行了社交,也容易找到自己的同溫層,至少在表像上能夠得到某種程度的歸屬感。第四個層次,就是我們自尊的滿足,包括別人對自己的尊重,也包括自己對自己的尊重,這是一個尊嚴上的滿足。最後一個層次是自我實現,自我實現是我們透過努力,去過一個自己想要的生活,達到自己的期待。
每個人心目中肯定都有一個藍圖,說我將來想過什麼什麼樣的生活,而且認為過這樣的生活是有意義的,這就是自我實現。馬斯洛認為這是最高層次,我們回過頭來一看就會發現,老莊就是從最高處切入了,他們從來不講具體的,例如你應該喝什麼茶呀、BMI值該到多少呀、腰圍幾吋才可以啊、每天應該吃什麼維生素啊…..老莊不會去考慮這個,他們一上來就是「取法乎上,得其乎中」,他講一個最高的,我們該怎麼去過一種想要的生活。
莊子在另一篇顴拇篇中也提到,他說我們追逐外物的時候,就像是「殉」,就是把生命殉葬給他了,他說你看「小人殉利」,小人呢就把所有的生命都耗費在追求這個利上了,「士人殉名」,士人就是讀書人,知識分子一輩子就想求個美名,「君王殉天下」,那些有才能的人、賢能的人、那些賢君,就把生命都貢獻給天下了,其實也是為了要拿權力成為一國之君。
不管你做哪一種,都是把自己的生命殉葬到追求的事物上去了,這個「殉」字是非常生動、非常準確的。所以我們把全身心的精力都放在追逐某一個外物上,莊子說「殆己」,就是自我消耗,把生命消耗完了。
可能你一定會想到一個問題,就是那莊子追求什麼呢?莊子追求的,是「道」,是「天知」,也就是「真知」,他追求的不是「俗知」,而且即便他好道、好真知也不執著,就是讓來的事情自然的來,他會從中去體會道、體會真知,他也不是不過人間的生活啊,他也與世俗相處,所以莊子是隨順自然,真正的做到了無為,就是不用自己的生命,去消耗在任何東西上,不去刻意求任何東西,很多東西也會不求自來,這也是莊子說的:「我忘天下容易,使天下忘我難。」你看我們這篇的,都還在講著他,而莊子說,我都把你們忘了,後代的人們啊,你們也要忘掉我呀!但莊子卻留下了美名,作為中國最重要的一個道家思想者留在了歷史上,所以這個是非常有趣的。
那麼在莊子中,我們會看到他有一個方法,叫「緣督以為經」,「緣督」就是遵循中道,督就是督脈,有一點中醫常識的朋友會知道,任督二脈是通貫全身上下的主脈,督脈在背,和在前方胸腹的任脈相比,扭動起伏的活動態樣想對少很多,在中醫中會利用穴道刺激、藥物等方式把我們的氣調動起來,如果在任督二脈之中能順暢流轉,身體就比較健康,精神比較飽滿,有些人會用氣功的方式去推動內息在任督二脈之中流轉,就是所謂的行小周天,行了小周天之後呢我們整個的氣循環會更好,有中醫基礎常識的人會知道,任督二脈其實本來就是相連相通,所謂的「打通」任督二脈,其實是因為我們的血氣所行之脈可能因一些因素,而有血瘀、氣滯的段落部位,如果能排除那些瘀組不暢,那就叫「打通」,而不是像武俠小說或是一些不懂裝會的江湖騙子所說的那樣,把「原本不相通的任脈和督脈給『打通連接』起來」。
我們的「心」、「性」,在出生之初,原本也無垢、無染,澄澈清明的,而受世間的種種外物影響,總是會有些地方瘀阻堵塞,所以在養生,或者說在在養性這個問題上,我們也要「打通任督二脈」,「督」是我們的心靈,「任」是我們生活的這世間,內在心靈的督脈暢通,外在任脈感受的無礙,我們的心跟外物,能毫無功利目的性的相接通,這個才是「養生」的意義。